引言
周末是两天PPT时光,日常的抱怨之余,倒还领略到一些新的东西,就是“思考”。思考的能力与生俱来,但有一个问题,我思考出什么了吗?坦白说,我一生的思考绝大多数是无效的,这些思考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变化,为什么会这样呢?或许我没有用力思考,又或者说思考深度不够,然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件耗费体力与精力的事,你知道的,“人之初,性本懒”。精神折磨是最可怕的,没有强大的意念支撑,一般人很难熬过去,这也是古往今来折磨犯人最好的办法,回到思考这件事,也许,我需要一种力量去促使我深入的思考下去。
一、思考源于最原始的生存压力
现如今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来源于生存压力,我也不例外。正如我近两天的处境,为写一个述职PPT而绞尽脑汁,这段时间是痛苦的,但也是能深入思考的绝佳途径之一。PPT作为汇报演讲的工具,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简练、抽象、以图表意,为了一页还能看的PPT,我经常耗费2-3小时去制作,反复阅读材料,提炼核心观点,甚至在遣词造句上都要下一番功夫,最后还得关注内容的关联性和通达性。PPT的简洁特性需要我对写的每个字、画的每个图都要说得清,道得明。为达到这个目标,我需要斟酌表达是否合理、观点是否明确、范围是否适中、结论是否准确等等,这个过程就是思考,它驱使我由表象去探索本质,由细节反推宏观,分析个例而得出一般结论,这样层层剥丝抽茧地挖掘下去,发现很多微小的事情,其实大有可为。
一页优秀的PPT一眼就能得到认可,反观诸如word文档这样的东西,它的门槛应比PPT高才对,对写作者、阅读者都是如此。一页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,表面看起来开充实而丰富,但有几个人能快速指出其核心观点与论据,我中学时期一直在培养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能力,但我想如果把阅读理解换成PPT,我的语文成绩应该能上一个台阶。PPT都写不好的人去写文档往往更理不清思路、缺乏深度思考,这是因为文档的篇幅和表达的丰富性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,使得作者认为我想表达的都表达了,我所有的东西都在文字里,我已经写的很好了。然而往往这些长篇大论是最表象,最没有观点的东西,满篇的文字蒙蔽了我的视野,让我停下了探索本质规律、挖掘内在联系的步伐。或许,这也与教育背景有关,我上学的时候流传这样一种说法,政治考试只要写得多,得分便不会差,这样的思维与刚进入扁平高效的工作环境形成冲撞,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被领导批评没思考、没总结,老实说,我再回头看当年的答卷,很多都是一纸废话。
思考,并不需要写多少,说多少,而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,最准确的表达出结论。思考,是需要有动力的,如果你正在写报告,请抓住这样的机会,好好思考一番,这种力量是强烈的、直接的。
二、思考源于最原始的生物本能
另一种思考的力量就比较温和了,这种场景下,思考是愉悦的,振奋人心的,它来源于智慧生物的本能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是不是会经常思考人生,有没有觉得突然思路很清晰,连未来都规划好了?这些思考并非都是胡思乱想,大多数都来源与日常生活与工作,有的人称之为灵感,遗憾的是,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能将这些头脑风暴记录下来。人在“极端无聊”的时候就会激发大脑去“找乐子”,这种“极端无聊”的场景可能源于衣食无忧的生活,也可能源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,最终无欲无求,又称看破红尘,这种状态的人往往会深入思考自己的过往、社会的变迁,总结得失,升华思想。我们读的很多名著佳句大多产生于这样的场景,比如《红楼梦》、《围城》、《老人与海》等等,然而,现实社会中能依靠这种思考产出结果的人少之又少。
两种思考的动力都能推动我们深入挖掘事物、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和内在关联,但也有区别,源于生活压力的思考能让你成为职场精英,行业领军者,这样的结果带有太多的物质属性,往往经不起时间考验,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,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足够了。另一种源于本能的思考,则更关注于人情社会,反应的是全社会、全人类共有的思维特性,他们的成果往往能引起社会共鸣,能跨越时空,启示后人。
庚子年九月十七 成都